1月初的一天,师机关召开干部大会,部署新年度工作。休息间隙,几位师首长在议论着与会议无关的话题。只听陈师长问:“新办公楼何时能搬?”后勤部戴国正部长马上解答道:“办公家具全部到位,现在已具备办公条件。”陈师长很干脆地说:“既然这样,那就赶紧搬,能享受一天是一天!”
从1983年下半年开始,未解决师机关的办公拥挤问题,师申请筹措资金,开始建新的办公大楼,到这时刚好竣工。
从师首长的议论中,我听出了弦外之音。在即将开始的“百万大裁军”中,师很可能时运不济,风停云散,走到历史的尽头。
果不其然。正如我去年底分析的那样,1985年初春,“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消息,石破天惊,回荡军营。小平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伸出“一个手指”的照片,给每个军人留下了深刻记忆,为我军的改革指明了方向。从此,一场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部队调整精简,在全军上下有条不紊地展开。
全师上下,风声鹤唳,人心惶惶,五花八门的消息,像“瘟疫般”传播,令官兵无所适从,心神不定。
4月初,军区潘启琦副政委来师调研,透露出了明确的消息:46军机关和67军机关合并,137师将降格为旅,其余部队一分为二划归26军和67军,去掉46军番号。
这让官兵浮躁的心,稍稍有些安静。但一次削减员额100万,在我军历史上少见,旅是个啥模样?人们也只知道个大概,部队将何去何从?官兵们仍是个谜。
部队面临合并裁撤,官兵面对进退去留,许多人在担忧的同时,开始积极活动,为自己寻后路。有的托关系、找门子,忙着跑调动;有的干脆躺平,拉开架势,忙活转业;还有的举棋不定,等待观望……
当然,整编关系到每个官兵的前途命运,要说谁能先知先觉、对未来十分把握、思想上不起波澜,那不现实。我时刻关注着师的命运,思考着自己的走向。不过,扎根部队、献身国防的志向,我是坚定的,从来就没动摇过。
我的人生信条是一贯的: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既然我选择了从军报国,我将坚定不移、从一而终、一心一意地走下去!
刚入伍时,公社张克荣副书记的鼓励,使我坚定了这一志向。当兵走之前我去看妗子,在饭桌上,二表哥说:“当兵出去走走,开开眼界,挺好!不过,作为农村青年,光转转看看是不够的,还应该有更高的眼光。”
他的意思我明白:你出去之后一定要珍惜难得的机会,要好好干,要像小表哥那样,力争提干。”小表哥1968年春入伍,此时已是营职干部。我借着几杯酒的胆量,不计后果地说:“请表哥放心,既然出去了,我就没打算回来!”当时我就想,当兵当然首先是尽义务,保家卫国,但仅仅把目标定在这里,对一个有志青年来说,未免有点短视。特别是农村青年,那个年代,既不招工,也不能考大学,当兵是唯一出路。能遇到这千载难逢的机会,是老天的安排、个人的命运也好,还是时代的眷顾也罢,既然出来了,就应该紧紧抓住,绝不能让它从身边溜走。
每次夸下海口,尤其是酒后夸下的海口,过后总会令我生出些许的思虑和后悔,这次我却一丝一毫也没有。那真是“青春无畏虎狼行,初出茅庐志气昂。”
一路走来,波澜起伏,有时会遇到很大挫折,甚至几近走入军旅的死胡同。即便如此,也没动摇我的信念。
入伍头一年,我成为一名搬炮弹的普通炮手。这和我心中的期望值相去甚远,也代表着服完役后十有八九会“打道回府”。一名新兵,在一个全新的环境中,举目无亲,我能依靠谁?找谁?谁又能帮助我呢?面对如此困境,在让人很少看到希望的情况下,我没有退缩。在排长和班长的帮助教育下,我勇于面对现实,发挥优势,急起直追,最终实现了“弯道超车”。
1980年1月,全军停止从士兵中提干。在众人眼里,你就算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能逃出复员的命运吗?在如此没有一丝希望面前,我不言弃,不放弃,始终抱定“只要心中那盏灯不灭,前方的路就是亮的”的信念,最终感动了上帝,迎来了“如来佛祖”出手相救,实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年我27岁,正是青春年少、年富力强、大有作为的黄金年龄。与此同时,我把这一想法和家属进行了沟通。我们不谋而合,她对我非常支持。并在信中说:“只要部队需要,你能走多远,我就跟你走多远,直到无路可走!”这更坚定了我扎根部队的决心。
伟人曾说:心神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既然目标已经确立,任何的干扰都被我抛在脑后。我心无旁骛,一心扑在工作上。
当时,部队慢慢的出现管理松懈、工作标准降低、正常秩序被打乱的现象。宽敞明亮的新办公楼,本来为大家提供了舒适的办公场所,有人却摆上了康乐棋,架上了台球桌,变成了娱乐场。不到课间休息,欢笑声四起,以至于接电话时,能听到对方叮叮当当的棋子撞击声和大喊大叫的甩牌声。对于这一切,我不以为伍,该出操出操,该工作工作,在思想工作生活上,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师机关以部为单位出早操。那一时期,许多同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爱岗敬业的战斗队思想明显减弱。我和伍守华、钟文碧、李伟能、陈东风、蒋家革、王宝文等战友,每天军容严整、精神抖擞,总是提前出现在集合地点。部首长马有顺主任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当每天看见我们时,总是投以赞许和信任的目光!
3月下旬,师党委机关的整党全面铺开。全身心投入整党,加强党性修养、党性锻炼,成为这一时期我的中心任务。
按照中央分期分批三年整党计划,师团是整党的最后一年,是收官之战。师党委很看重,把它当作中心任务,成立整党领导小组,明确目标重点,提出用整党推进部队建设,用部队建设成效检验整党效果。明确规定,除非办不可的事项外,一律让位于整党。
这次整党提出以“延安整风”精神作指导,沿用我党历史上的传统做法,学习文件、查摆问题、对照检查、制定整改措施等步骤,统一思想,纯洁组织,提高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增强党员的党性。整党的重点,一是清理“三种人”(在“文革”中跟随 、 一伙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和分子)。二是彻底否定“”。三是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对标。
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在第一第二个重点上,不存在对照检查的问题,重点需要对照检查的是第三个问题。对此,按照整党计划和首长的具体实际的要求,我自觉摆进去,对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政策,结合自己的思想变化、成长轨迹、国家几年来的发展形势等,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总结检查。在对照检查发言时,我特别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一样,是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的里程碑式的意义。把党的重心转向经济建设,带来了我党政策上的许多变化。让我感同身受的是,全社会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大好局面。我就是一个在这一政策中受到惠顾的人。在一切以思想品德、文化知识立脚扎根的大环境中,我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了人生身份的转变,又在各级首长和战友的关怀爱护下,从连队到团机关、师机关,一步步成长为一名对部队建设有用的人,我没理由不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保持高度一致。”与此同时,我还认真查摆了在工作思想生活上党性不纯的表现,并认真分析了原因,制定了措施。
从5月1日起,官兵穿上了85式新军服,一律戴上了大檐帽。它是65式军服的改进型,为后续全面恢复军衔制的87式军服奠定了基础。
6月初,接到军政治部通知:军党委将于8月份召开党委扩大会,总结几年来党委在领导部队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确定五个团党委在会上介绍经验,其中有师409团。据通知上说,这是军党委在部队精简整编之前,召开的最后一次全委会,目的是为军的光辉历史,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部队马上撤销,军首长个人前途未卜,他们思想却毫不松懈,一心一意谋事业,可见当时军首长的敬业精神多么可贵,人格魅力多么令人敬佩,表率作用多么好,大局观念多么强!值得人们敬仰、钦佩、学习!
正因为如此,精简整编中他们都有了一个好的归宿。军长许胜被任命为军区常委、后勤部长,最后在总后勤部副政委岗位退休。政委曹梵生被任命为山东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后升任军区副政委、政委。副军长郭辅周被越级提拔为军区参谋长。参谋长韩永录到出任副参谋长。政治部主任袁守芳被直接任命为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后被提拔为军区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其他军首长也各自得到了很好的安排。从军首长以上安排和发展能够准确的看出,不论何时,啥状况,只要有才、爱岗敬业、一心扑在工作上,组织是不会忘记的!当然,这是后话。
为做好会议准备,于泉洪科长请示师主要首长同意,我从整党中抽身,到步兵第409团撰写团党委建设典型经验材料。
这天,当我提包准备下部队时,羽毛球场上一名战友向我高喊:“梁干事,三缺一,过来打一局?”我说:“不陪你们玩了,我有任务,身不由己呀。”“什么任务不任务,都火烧眉毛、马上散伙了,不想想后路,还下部队!”他开导道。我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不是我们大家可以左右的,随他去吧!”
虽然面临精简整编,从军政治部组成的材料组看,规格高、人员多,一点也看不出部队要解散的迹象。由军政治部袁守芳主任带队、组织处何副处长、军党委蒋德福秘书、温茂林干事、江干事、宣传处姜忠玉干事、苏良舒干事等组成的材料组,他们都是军政治部的“笔杆子”,个个小有名气。
在步兵409团常委会议室,团张秉德政委和政治处宣传股额尔顿股长,把近几年党委领导部队建设情况,做了全面汇报。大家边听边议,边理思路,很快,从大家的发言中,袁主任确定了材料主题:“加强党委思想组织领导,保证部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在这一主题下,材料组又进行了深挖细抠,确定了大小标题。在此基础上,对每个观点如何破题?段落之间怎样过渡?都反复进行了议论。甚至好的句子,都让我认真记下,放在什么位置都有明确要求。在讨论时,姜忠玉干事无意中说:“基层建设是反映机关作风的一面镜子。”袁主任马上肯定道:“这句话好!到时一定要把它原封不动地写到材料的第三部分,作为主题句,组织好材料。”
这次撰写经验材料,成为我在师组织科最后一篇较有份量的材料。这件事完成之后,我便全身心地投入调整精简工作之中。
随着精简整编的风声越来越紧,实施阶段的逐渐展开,有些干部开始心神不定,散心散架,甩手而去。正是由于这些干部思想上的不坚定,人生观上的不完整,看问题上的短视和形而上学,为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设置了极大的“路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当他们看到整编方案后,不研究政策,不分析利弊,不听首长的劝导,不结合自己的实际,一味认为部队已无希望,只有地方才有未来。于是,工作一搁,便无牵无挂地回地方探路去了。结果,那些兢兢业业、一心一意安心本职的同志,在调整精简中受到组织的重用,谋到了人尽其才的位置。当他们几个月归队后,看到老乡、同事、战友,提拔的提拔,重用的重用,多数有了一个人尽其才的好去处时,他们才感到自己当时的鲁莽、天真和不慎重。不过,为时已晚。有的为了留队继续工作,只好四处跑门子,找首长,要重新进行“二次分配”。类似这样的干部,师机关为数不少。我所在的政治部就有好几位。
说句实在话,这些战友有些很有才华,很有能力。只是一时看不清形势,走了弯路。每每想起这些战友,总为他们可惜。
这提醒人们,人生的路是漫长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金灿灿的稻谷,有被洪水淹没的稻田;有金光大道,也有高山险途……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不可人云亦云,不能盲从,更不得有赌一把的心态。要静心而思,找到符合自己的路。俗话说:只有对自己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
在军队这次大变革、大震荡中,多数干部还是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心扑在工作事业上。其中,宣传科的蒋家革干事就是这里面的一位。他是第一批“学生官”,于1983年下半年调入师机关,高大帅气、聪明能干,自身修养好,是位很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才俊。他曾为师机关干部上过哲学辅导课。1984年4月,他也参加了第一次自学考试的哲学考试,在多数战友仅考及格分的情况下,他考了85分的好成绩。
当时他在师整党办公室,负责撰写整党材料。在整党和整编的紧要关头,他精力不散,劲头不减,始终以高昂的精神情况、第一流的标准,做好分管的工作。一次,有份上报的总结需要打印,他几次催促打字员加快进度,这名打字员受大气候影响,慢慢悠悠,懒懒散散,无动于衷。情急之下,蒋干事对这名战士动了粗。司令部首长揪住这件事不放,但师主要首长和政治部马主任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认为,在调整精简的大环境下,许多人都在为个人的前途而奔波,蒋干事则为工作而拼搏。这种精神,当下必须大力提倡鼓励。具体到这件事,虽然方式方法有点简单,不过情有可原。在精简整编中,蒋干事随409团到了67集团军,后调集团军组织处、军区政治部干部部任免处长、总政治部干部部副部长,最后在火箭军政治部副主任(正军职)、少将军衔退休。蒋家革战友是我心目中为数不多的,集智商、才商和情商于一身的好干部。
马有顺主任是一个很优秀的领导。无论是文字功底、理论水平,还是驾驭部队建设的能力,都很出色。他也是师组织科的老人,从科长位子上到了409团任政委。曾以“团长进北京,政委进南京”的醒目标题(即:团长杨广桐到北京军事学院介绍部队管理经验,政委马有顺到南京政治学院介绍党委建设经验),登上了《报》,轰动一时。精简整编前,他曾是呼声很高的旅政委人选。当时,他已经以新班子一把手的身份,开始对全旅各级干部进行配备。可阴差阳错,最终被安排到了聊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的位置。自此,他脱离了作战部队,像被甩出轨道的星,终止了前进的步伐。透过马主任的人生轨迹,我经常思考,像首长这样优秀的干部,最终竟然是这个结果,有一些时候,人的命运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马主任办公室,他先告诉我一个好消息,从5月1日起,我被提前一年晋升为正连职干事。尔后,他和蔼可亲地说:“部队马上要精简整编,根据准确消息,咱们师将调整降格为26集团军(百万大裁军后,原来的军统称为集团军)炮兵旅。你有什么想法和打算?”对此,我没什么犹豫思考,当即回答道:“主任,我的情况你是了解的,我想留在老部队,跟主任干。”
其实,马主任对我的情况非常了解,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但是,面对前所未有的部队大调整,为了慎重起见,首长不得不这样做。
最后,马主任对我说:“这次部队调整,牵扯面非常广,官兵思想出现了立体波动,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因此,很容易发生意想不到的问题。你要更努力,做好本职,多察觉缺陷,给首长当好参谋,共同完成当前这一历史性的重任!”
我从迈入师组织科开始,到即将整编止,在三年多的时间里经历了四任科长(副科长),前前后后、进进出出与11名干事共事,大家团结得像一家人一样,思想上遇到不愉快,身体上有个不舒服,家庭中发生个难事,彼此都很关心。这是一个团结和谐、干事创业、有所作为、让人羡慕的集体。我们这些人经过师组织科的磨炼,受到了极大的锻炼提高,有四人走上师级领导(或技术)岗位,六人走上团级领导岗位,一人转业地方后也当了地级市局长,都做出了让人羡慕的一番事业。
师精简前组织科全体合影,前排:于泉洪科长(中)、薛德奎(左)、作者(右),后排从左至右:伍守华、尚书杰、李茂兴、王卫东(1985年10月拍摄)
就像之前的传言那样,137师被降格编为陆军第26集团军炮兵旅,师下辖的四个团,409团整建制划归步兵第136师,步兵410团、411团由新成立的炮兵旅消化。师炮兵团、26军炮兵团、78师炮兵团等部队组建炮兵旅,下编七个炮兵营和汽车营。
师首长也各奔东西。师长陈玉生去临沂军分区任司令,政委雷齐被任命为坦克八师政委,于洪东副师长被提拔为鹤壁军分区司令,高春祥参谋长被提拔为军区作战训练部部长,政治部马有顺主任被平职安排于聊城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后勤部戴国正部长去了东岳公司,其他师首长成为旅班子的军政一把手。
我们师诞生于冀东平原,1947年5月划归东北民主联军,改称9纵26师,1948年11月在统一编制中,正式改称46军第137师。40余年的光辉历程,在第一任师长肖全夫及历任师长、政委的指挥下,纵横驰骋,转战南北,从东北一直打到海南岛,取得了一个个战役战斗的胜利,被誉为善于攻坚,善于突破,善于追歼的英雄部队。辽沈战役,409团敢打敢拼,该团五连“三分钟四竖红旗”,最先把鲜艳的旗帜插上锦州城楼。平津战役,步兵第137师和步兵第136师,在天津城率先实现了南北会师;挥师南下,兵临长沙城,在迫使陈明仁起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湘西剿匪,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战例,被称为“东北虎”,让土匪闻风丧胆。这段历史后来拍成电视连续剧《湘西剿匪》;和平年代,在白山黑水之间挥洒汗水,在兵家重地彭城留下光辉足迹,在胶东半岛染红旗帜……
这样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的部队,以这样的形式消失,实在令人扼腕痛惜!
即将分离的战友,含情欲悲。为了永久地纪念,师首长和机关全体人员合影留念。
调整前,师首长和机关干部合影,前排从左至右:马有顺主任(四)赵家瑞参谋长(六)姚光武顾问(七)雷齐政委(八)陈玉生师长(九)周懋文副师长(十)范作辑副政委(十一),第二排左三为作者,(1985年10月拍摄)
在同一天,陆军第26集团军炮兵旅出现在了我军的序列中,正式担负起了她的历史使命。
炮兵旅新的领导班子基本是平职组成。原师周懋文副师长改任旅长,原师范作辑副政委改任政委,原26军炮兵团李延香团长改任副旅长,原师炮兵团团长申山改任参谋长,原步兵第411团政委白连友改任政治部主任,原师军需科长陈云昌改任后勤部长。
宣布命令的第一天,伍科长对我说:“梁干事,你是科里的老人,组织工作经验相对多一些。我已请示过范政委、白主任,由你负责旅党委秘书工作。”
伍守华科长是一位很厚道、很有才华的战友。他1974年12月从湖南衡阳入伍,原是409团政治处干事,后调师群联科。当组织科人手紧时,他来到组织科任师党委秘书。精简整编后任旅第一任组织科长,不久调集团军组织处。
面对如此重任,我没有推辞。然后,他进一步强调说:“炮兵旅刚刚成立,工作千头万绪,党委建设的任务会非常繁重。希望你发挥自身优势,把党委建设这项工作抓起来,抓出成效。”我说:“请科长放心,我会全力以赴。”自此,我成为旅党委秘书。
当时,炮兵旅要安排、交流、转业、复员一个师机关、五个团机关、外加直属分队干部千余名,士兵近万人。新的旅机关需要建章立制,有序运转。炮兵旅所辖的八个营,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胶州、胶南、崂山等广阔的宇宙空间里,部队成分复杂,思想活跃,远离机关,高度分散。
面对大量待安置的官兵,面对千头万绪的工作,面对全新的旅级单位工作模式,新班子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矛盾,以昂扬的精神情况,开启了干事创业的新征程。我作为旅党委秘书,围绕旅党委、旅首长的意图、决心、行动轨迹,组织会议,开展调研,起草文电,上下协调,进入了一个繁重忙碌的新阶段。
10月底,新成立的第一届党委全委会召开。整个会议议程、材料、会场准备就绪后,我拿着整套文件向周懋文旅长汇报。他对会议准备情况很满意,没有提出不同意见。最后他说:“小梁,你把参会部分人员的房间调整一下,把刚合编过来单位的委员的房间调到阳面。”我说:“旅长,我这就去落实。”
炮兵旅官兵来自137师整师(少409团)、78师炮团、炮八师47团、26军炮兵团等多个单位。把“五湖四海”的官兵集中到一起,拧成一股绳,是旅党委、旅首长当前面临的主要矛盾。周旅长这一举动,恐怕也是基于这一点提出来的。于是,在落实好周旅长指示的同时,我及时把这一想法反映给了白连友主任和伍守华科长。
白主任是个思想非常敏锐的首长,他善于从小问题发现大主题、从现象抓住本质。在他的具体要求下,一份关于《树立大局意识,增强干部团结》的文件,很快成为全旅官兵、特别是干部的自觉行动。不久,新成立的党委,在时任政委的倡导下,作出了两份重要决定,一份是《关于增强团结的决定》,一份是《关于加强纪律的决定》。这说明,炮兵旅之前作出的决定,很具有前瞻性。
俗话说,处处留心皆学问。周旅长的这一言行,丰富了我的工作方法,提高了我的领导艺术。
从后来部队建设发展看,这一届首长有创新、有作为,是一届开拓性的班子。六名常委有五名迈上了新台阶,其中,周懋文旅长走上了甲种师138师的师长位置。政委范作辑最后晋升为济南陆军学院政委、少将军衔。他们在炮兵旅的历史上写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留下了闪光的历史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