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武汉,汤尤杯赛激战正酣。已成功助力中国羽毛球队在过去3年不断取得优异成绩的李宁品牌,再次以最精良的装备全力支持中国队夺取汤尤杯。
李宁品牌自2009年成为中国羽毛球队指定比赛装备后,始终致力于开创羽毛球尖端科技,从科技层面打造专业级装备,帮助运动员在赛场上不断取得优异成绩。每7天造就一个国际比赛的冠军,夺冠速度超过之前1/3,这一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羽毛球队携手李宁品牌的成功所在。本季,李宁品牌推出全新羽毛球装备,富含科技性,设计感强,凸显“灵敏”特性,力求帮助运动员在赛场上实现“灵敏让改变发生”,最终决胜赛场。
这次李宁赞助中国羽毛球队征战汤尤杯的比赛服,上装共有蓝、黄、白三色,附有羽毛球专业比赛服的专属标志。男款配以黑色短裤,女款则搭配黑色短裙。值得一提的是,女装外观设计突破以往,上装稍长、修腰,以短裙代替以往的短裤,更彰显女性的柔美。
鹰的速度和灵敏堪称极致,这一特性与羽毛球比赛不谋而合。本季比赛服外观设计,灵感就来自于鹰。在整个比赛服的细节中,能够正常的看到很多鹰的元素:袖口处尖利的黑色线条,仿佛锐利的鹰爪;后背处的提花图案,好似雄鹰翅膀。此外,比赛服的整体设计还首次加入3D的设计概念,线条图案从前到后形成立体感觉,更好地展现了羽毛球灵活多变的特征。
除了精美的外观,本季比赛服在工艺和技术层面也非常值得一提。比赛服全身采用贴合工艺,减少了缝合的线,大幅度的提升了舒适性,并能减少运动摩擦,减轻运动员在赛场上的能耗。根据人体工学原理,在上装的背部采用大提花技术,可使运动员在运动中的易出汗部位保持干爽。这些独具匠心的设计,都极大地保证了运动员在赛场上活动灵敏、全力征战。
据李宁羽毛球服装产品经理曾庆雷介绍,在这次中国队征战汤尤杯的比赛服的设计上,还有许多小细节颇具匠心。比如,在比赛服的肩胛部有5颗星星,这是采用了五星红旗的概念,体现出了国家队的特质。另外,在比赛服的胸前,有一个中国羽毛球队的专属LOGO,整个形状看上去像是羽毛球,也像是一个L,将李宁品牌和羽毛球运动巧妙结合起来。
曾庆雷表示,与以往的比赛服相比,这次中国队的比赛服在沿用了高科技材料以及高科技元素及功能的基础上,在设计与颜色的搭配上进行了一些调整,尤其3D概念的引入,让一件衣服看起来不再简单,而是在视觉上有环绕的感觉,衣服也因为这样变得更醒目、更漂亮。
本季,李宁羽毛球产品主推的是林丹专属比赛鞋。这双比赛鞋可以说是为林丹度身定制,根据林丹力量大、速度快的特性,诸多细节都满足了他的比赛需求。
比赛鞋采用TuffTIP保护系统,在鞋头部进行了特殊工艺处理,能有效地延长鞋的常规使用的寿命,让运动中常见的拖曳动作不再成为羽毛球鞋的致命杀手。为了更好的提高比赛中的稳定性,本款比赛鞋采用TPU包裹性后跟,逐步加强了鞋在运动中对脚踝部的保护;半开放的EVA包裹,不但增强侧向稳定,还给脚踝及足跟部带来了绝佳的支撑性和保护性。
除了超乎寻常的功能性之外,这款比赛鞋的外观也可圈可点。鞋的外观设计灵感来自于“宾利”跑车,以锐利的线条作为鞋面的主要装饰。颜色搭配上,打破以往羽毛球比赛鞋的“沉闷”,以黄色为主色调,配以黑色条纹,个性十足。鞋跟部使用了半透明电镀工艺,林丹专属LOGO若隐若现,体现出比赛鞋的品质感。所有设计让这款鞋不仅成一双“灵敏”的比赛鞋,更是一双潮流感极强、酷劲十足的潮人搭配上品。
据李宁羽毛球鞋产品设计师金介绍,在为林丹设计专属战靴时,林丹本人提出了许多需求,比如他喜欢中高帮,喜欢厚底,喜欢减震好。根据他提的这些要求,我们将其梳理成为心理需要和功能需要两个方面。经过一番头脑风暴,我们跳出了既有的羽毛球鞋的框架,为林丹打造了这款最能匹配他的需求的战靴,而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把矮帮变成了中高帮。金表示,这双鞋只有力量强、爆发力突出的选手才能够驾驭。
突破常规设计、极具颠覆性的F2比赛鞋在本季也崭露头角。此款鞋的设计概念源自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范铸”,采用李宁专属范3D技术,即所有的材料经过模具压完以后就是立体的,最后做一个简单的贴合就成型了。改变了以往把平面材质拼接在一起,再加工变成立体鞋子的传统做法,是对鞋的设计领域和生产的全部过程的一个颠覆性挑战。
在鞋的材料上,F2比赛鞋突破了传统的网布、皮料,大面积采用EVA材料;在工艺上,将传统的2D成型改为3D成型,采用无车缝拼接技术。它的外观设计也不同寻常,紫色和黄色的撞色,极具时尚感和未来感。
据金介绍,F2比赛鞋更多是偏向未来的尝试。他表示,行业的发展跟最先锋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但永远做最靠前的尝试,才会有新的趋势产生。F2比赛鞋基本上就是这样的角色,鞋成形本身的过程以及外观设计、颜色、材料等都与传统的鞋有很大的差异。
谭晶联袂李宁李永波演唱新歌 助奥运健儿出征2012.05.30
组图:李宁李永波携谭晶献声为奥运健儿助威2012.05.30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线号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 (粤)—非营业性—2017-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