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感好,我喜爱”从操着糟糕中文的台球皇帝亨得利口中讲出,让人多少感觉少许诙谐。可是,乔氏球桌的打感,的确让许多爱好者趋之若鹜。“练球就到乔氏球桌练”,许多爱好者将其作为进步球技的不贰挑选,而观看中式八球世界大师赛更是成为台球爱好者的年度盛事……这些,都让记者对乔氏台球的掌舵者充满了猎奇。
热爱羽毛球的乔冰做梦也没想到会与台球结下不解之缘。浙江大学一结业,乔冰便进入了杭州市政府部门作业,28岁成为处级干部。宦途一往无前,本想大有作为的乔冰,2010年,对自己的人生之路从头做了挑选。父亲乔元栩在1998年创立了乔氏台球,立志做世界上最好的球桌,但由于长时间高负荷作业,积劳成疾无力支撑企业。乔冰不忍看到父亲的愿望就此幻灭,当机立断地辞去公职,接手乔氏台球。
乔冰,给记者的第一形象是精明强干。从经济模型到管理学原理,从互联网+到明星生意运作,乔冰都讲得头头是道。在他口中呈现最多的词,不是“品牌”,而是“职业”。
2010年,乔冰从父亲手中接收乔氏台球。尽管其时台球工业正在走下坡路,但他却以为国内的八球工业大有可为。“一个工业的巨细不能以现在浮现在外表的所谓产量来评价,由于产量就像心电图,有波峰,也有波谷。”
曾记住,街头巷尾、村头路旁边充满着巨细不一的球桌,一群人光着肩膀叼着烟卷,拿着一根棍对着几颗球戳来戳去,给人的形象便是无所事事的人才玩的游戏,乃至一些家长对立孩子打台球,以为那是不学好。
这一现象,正是乔冰眼中的波谷阶段,台球习尚被一些伪爱好者带偏,呈现了“劣币驱赶良币”现象。当有一天,百分之八九十的台球桌都是在露天环境中,人们逐步就把台球定位成了一种“街边游戏”,而忘记了它原本是一项很典雅的运动项目。这一倾向低端化开展的阶段,被乔冰称为“台球工业在国内开展的阵痛期”。
2005年开端,国内台球工业敞开了上行的新阶段。这个起色呈现在丁俊晖、潘晓婷纷繁在世界赛场上拿到超卓成果之后。世界级明星球手的呈现,让台球在国人眼中的定位从“一种文娱”回归到“一项运动”。乔冰以为,丁俊晖、潘晓婷带动了台球工业的第2次开展。
而乔冰接手乔氏台球的2010年,台球工业又开端了一段走下坡路时期。乔冰以为,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消费晋级了,但工业晋级没有跟上。“跟得上,将从头勃发活力。但假如跟不上,就会就此倒下。”
在不断“加码”的楼市调控下,一些开发商为了能持续“留在牌桌上”,“饿着肚子也要拿地”的心态显着,一些城市“地王”的楼面价已超越区域房价。